时悦斋藏书馆:让墨香漫在青禾地

时中瑛在整理书籍
当生活裹挟着喧嚣疾驰向前,寻觅宁静、细品时光成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向往,各类阅读空间也似点点萤火,在城市街巷与乡间村落间,点亮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清徐县东罗村老爷庙西侧,一座不起眼的院落内,时悦斋藏书馆静立其中。没有现代化场馆的华丽装饰,这座由农家小院改造而成的私人藏书馆,以4万余册承载历史记忆的珍贵藏书,深深扎根乡土,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
踏入院内,金属棚顶下,一组组高大的木质书柜靠墙而立。玻璃柜门内,各类书籍整齐摆放。棕红色帷幕轻垂,为满院书香添了几分雅致。对面的三层小楼里,也摆满了精心分类的收藏品。
“山西通志和各区县志,基本上都已经收全了。”站在书柜前,馆主时中瑛介绍着他的藏书世界,眼中满是珍视。
小楼一层展陈着时中瑛收藏的地方志和文史资料:不同版本的《山西通志》、明清时期的《太原县志》以及全省各市县志书等,数千册书籍构筑起山西历史文化的立体图谱。
拾级而上,时光仿佛凝固。清末民初的《四书五经》透着古朴的墨香,民国时期的教材带着战火洗礼的沧桑,泛黄的尺牍教材上,教人书写公文的蝇头小楷依然清晰可辨。“尺牍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写信的礼仪、措辞里藏着前人的智慧。”时中瑛小心翻开民国时期的尺牍课本细细介绍。
时中瑛于1968年出生于清徐县,现任太原市城乡管理局二级调研员。受母亲影响,他自幼便在文字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即便工作后,也依然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他厚厚的笔记本上,贴满了裁剪工整的文章片段,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他独特的阅读哲学:“读书要钻进角色里,把自己当成主人公重新活一遍,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内容。”
谈及藏书初衷,时中瑛坦言:“十几年前,老家的房子盖起来后,总想着利用这些空间做点什么。”从最初几百册的私人收藏,到如今4万余册的文化宝库,他近些年的工资几乎全部化作书页间的墨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阅读沉淀为文字,撰写《东罗村逸事》《太原环境卫生史话》等著作,用细腻笔触唤醒了沉睡的记忆,也为人们系统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
在时代浪潮中,时中瑛以行动赋予了“读书人”更为深邃的内涵:知识绝非仅用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更是回馈社会的养分。他先后向清徐东罗中心小学校、娄烦县米峪镇等地捐赠图书5000余册;每逢节假日,他都会敞开书馆大门,邀请村民、学生、亲朋好友走进来,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知识不该锁在柜子里,要像种子一样播撒出去,让墨香漫在青禾地。”在他的感染下,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知识传递的行列中,纷纷将手中的书籍送至他的藏书馆,让知识得以流转、延续。
太原晚报 见习记者 孙佳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