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患有糖尿病的人,这5种药不建议停,不管有没有手术”
凌晨两点的急诊室走廊,58 岁的陈叔被推进抢救室时,老伴攥着皱巴巴的病历本直发抖。护士测完指尖血糖后眉头一紧:"33.6mmol/L,酮体阳性,赶紧准备补液!" 主治医生看着家属递来的药盒追问:"他是不是擅自停了胰岛素?" 老伴这才想起,上周陈叔做完胆囊手术出院后,觉得 "伤口好了就不用打针",已经三天没注射甘精胰岛素了。

这样的场景在糖尿病专科并不罕见。根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5 版)》数据显示,我国超 60% 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规范用药行为,其中擅自停药导致的急性并发症占急诊就诊量的 32%。那些看似普通的药片和针剂,实则是维系糖代谢平衡的生命线,尤其是以下五类药物,无论是否经历手术,都需谨慎对待。
一、二甲双胍: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 "降糖老将"
在曼彻斯特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员们盯着培养皿中葡萄糖的代谢曲线。1957 年首次用于临床的二甲双胍,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稳居降糖药 "C 位"。这种从法国紫丁香中提取的胍类化合物,如今每天有超过 1.2 亿患者服用。

(一)作用机制的 "精准打击"
48 岁的中学教师刘女士对此深有体会。确诊糖尿病初期,她对每天一片的二甲双胍满是疑虑:"会不会伤肝?" 内分泌科主任张医生给她看了肝脏 CT 对比图:"它不直接作用于胰腺,而是通过激活 AMPK 蛋白激酶,让肝脏减少 70% 的糖原输出。" 服药三个月后,刘女士的空腹血糖从 9.2mmol/L 降到 5.8mmol/L,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二)停药背后的 "血糖地震"
但停药的诱惑始终存在。去年国庆假期,刘女士觉得 "假期聚餐少吃药没事",结果第三天凌晨突发心悸。急诊室的心电图显示 ST 段异常,血糖飙升至 16.7mmol/L。张医生指着监测仪说:"肝脏就像体内的 ' 葡萄糖工厂 ',停药后它会恢复 ' 高产模式 ',不仅血糖反弹,还会增加心血管负担。"
二、胰岛素:1 型糖尿病患者的 "生存刚需"
在糖尿病历史博物馆,1921 年首次提取的胰岛素制剂标本静静陈列。这种由胰腺 β 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彻底改变了 1 型糖尿病的命运。22 岁的大学生小林,每天清晨都会在手臂上注射门冬胰岛素,这个习惯从 12 岁确诊那天起从未间断。

(一)从 "糖毒性" 到酮症酸中毒的生死时速
"记得第一次断药是在高三模拟考期间," 小林卷起袖子展示当年的静脉留置针疤痕,"以为压力大导致血糖高,硬扛了三天没打针,结果在考场晕倒。" 急诊记录显示,当时她的血酮高达 8.5mmol/L,pH 值降至 7.2,已经出现深大呼吸。主治医生李主任回忆:"酮症酸中毒就像体内的 ' 酸碱战争 ',每拖延 1 小时,死亡率增加 10%。"
(二)围手术期的特殊守护
去年小林做阑尾炎手术时,外科医生特意请内分泌科会诊。"手术应激会使皮质醇升高 3-5 倍," 李主任在术前讨论中指出,"即便禁食,也需要基础量胰岛素维持糖脂代谢。" 术中采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术后血糖始终控制在 6-9mmol/L,伤口愈合比预计提前两天。
三、GLP-1 受体激动剂:开启 "肠 - 脑 - 胰" 轴的新型疗法
在诺和诺德的研发中心,利拉鲁肽的分子模型在灯光下闪烁。这种模拟 GLP-1 激素的药物,不仅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还能通过作用于孤束核抑制食欲。38 岁的 IT 工程师王鹏,曾靠每周一针度拉糖肽,在半年内减重 12 公斤,血糖达标率从 40% 提升至 85%。

(一)餐后血糖的 "智能刹车系统"
"以前吃碗面血糖能飙到 14mmol/L," 王鹏展示着动态血糖监测曲线,"打了 GLP-1 后,胃排空速度减慢 50%,餐后两小时血糖基本控制在 8mmol/L 以内。" 临床研究显示,这类药物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 1.5%-2.0%,同时减少低血糖风险。
(二)停药后的 "代谢反弹" 陷阱
今年春节期间,王鹏因应酬频繁漏打了两针。"刚开始觉得没什么,第三天吃了顿火锅后,半夜起来喝了三杯水。" 复查时发现,空腹血糖又回到 11.2mmol/L,体重反弹 4 公斤。内分泌科赵医生解释:"GLP-1 不仅调节血糖,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突然停药会打破这种稳态,就像汽车突然松开刹车。"
四、DPP-4 抑制剂:静默守护的 "内源性调节者"
在默沙东的实验室里,西格列汀的作用通路图占据整面墙壁。这种通过抑制 DPP-4 酶来延长 GLP-1 活性的药物,就像体内的 "代谢微调器"。55 岁的退休教师杨女士,每天清晨都会用温水送服一片沙格列汀,这个习惯让她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缩小了 40%。

(一)从 "肠促胰素" 到血糖稳态的奥秘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能刺激肠道分泌 GLP-1," 杨女士的主治医生陈博士展示着解剖图谱,"但 DPP-4 酶会在 2 分钟内灭活 90% 的 GLP-1,DPP-4 抑制剂就是要留住这种天然降糖因子。" 临床数据显示,这类药物可使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加 50%,同时减少胰高血糖素释放。
(二)围手术期的隐形风险
去年杨女士做膝关节置换术前,主刀医生要求她停用所有口服药。"术后第二天查房时,她的血糖突然升到 18mmol/L," 陈博士回忆,"DPP-4 抑制剂虽然不直接刺激胰岛素,但能增强内源性降糖机制,停药后这种保护作用消失,应激状态下血糖极易失控。" 最终通过临时加用胰岛素泵,才将血糖稳定下来。
五、磺脲类药物:唤醒沉睡胰岛的 "钥匙"
在格列本脲的诞生地 —— 德国医药博物馆,泛黄的实验记录显示,这类药物通过关闭 β 细胞膜上的 ATP 敏感钾通道,促使胰岛素释放。62 岁的退休工人老周,每天早餐前都会准时服用格列齐特,这个习惯让他的空腹胰岛素水平从 5.2mU/L 升至 9.8mU/L。

(一)β 细胞的 "激活密码"
"刚确诊时医生说我的胰岛功能只剩 30%," 老周展示着三年前的 OGTT 报告,"吃了磺脲类药物后,糖耐量试验显示胰岛素分泌曲线明显改善。" 药理学研究表明,这类药物可使 β 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提高 2-3 倍,相当于 "唤醒" 了部分休眠的胰岛细胞。
(二)停药引发的 "分泌真空"
今年年初,老周听说 "磺脲类伤胰岛",擅自换成了保健品。两周后体检发现,空腹血糖反弹至 13.6mmol/L,胰岛素水平回落至 6.1mU/L。内分泌科主任李教授指出:"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后,β 细胞会适应这种刺激模式,突然停药就像切断电源,可能导致短暂的胰岛素分泌真空期。"
药物管理的 "黄金法则"
在协和医院糖尿病管理门诊,墙上的流程图清晰标注着用药原则:所有降糖药物的调整必须基于血糖监测数据,且需经过至少 2 周的剂量观察期。护士长王颖记得,曾有位患者术后自行将胰岛素剂量减半,结果引发黎明现象,空腹血糖持续高于 10mmol/L。

"我们会给每位患者发放《药物护照》," 王颖展示着粉色封面的手册,"里面详细记录着药物名称、剂量、注射部位轮换图,甚至包括手术期间的用药应急预案。" 这种精细化管理让门诊患者的规范用药率从 65% 提升至 89%。
暮色中的糖尿病专科病房,护士正在给新入院患者做用药指导。42 岁的企业高管张先生盯着手中的二甲双胍药片,终于理解了主管医生的话:"这些药物不是负担,而是帮你和身体对话的翻译器。"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监护仪上的血糖曲线正在趋于平稳,就像无数个日夜中,药物默默编织的生命守护网。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