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食曝光!怀集永固这道小吃很少人吃过…

2025-04-23 15:20:00

在怀集县永固镇多安村马崀自然村,

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爬上屋角,

空气中便漫起一缕缕清甜的米香,

那是孔祥育开始制作“糍铜糕”的信号。



在永固的方言里,

"糍铜糕"指代的是大家熟悉的“千层糕”。

这种以粘米和清水为主要原料的传统米糕,

不仅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常见美食,

更是无数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

而孔祥育与“糍铜糕”的故事,

已悄然走过了近四十个春秋。


孔祥育家位于马崀自然村错落有致的屋舍间,

家旁有一间毫不起眼的小屋,

那里便是他制作“糍铜糕”的“秘密基地”。

每天清晨五点多,

他准时来到这里,开启一天的劳作。



孔祥育与“糍铜糕”的缘分,

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那时,正值壮年的他,

因一次偶然的机会,

和朋友在外出时看到别人制作米糕,

心中顿时萌生了学习制作的想法。

回到家后,

便和朋友们一头扎进了米糕制作的探索中。


“刚开始做出来的米糕,大家都说不好吃。但我不甘心,就不断改进,一心想着要做出人人称赞的米糕。”孔祥育回忆起往事,脸上满是笑容。他怀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虚心听取街坊邻里的意见,不断调整配方和制作工艺。渐渐地,他制作的米糕在当地小有名气,朋友们也纷纷称赞其味道更胜一筹。岁月流转,一同探索的朋友们因种种原因陆续放弃了米糕制作,唯有孔祥育选择了坚守。这一坚持,就是近四十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每一块米糕的用心。


制作“糍铜糕”的流程看似简单,

实则藏着不少讲究。

出摊的前一天晚上,

他会把精心挑选的粘米用清水浸泡,

直至第二天清晨,

让米粒充分吸收水分,变得饱满而柔软。

磨浆时,

用手指仔细感受米浆的细腻程度,

这是他多年来积累的经验,

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独家秘诀”。



蒸制环节最考验耐心与技艺。

“糍铜糕”需要分八层蒸制,

每层都要花费20分钟,层层堆叠,

因此又被称为“千层糕”。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

孔祥育始终守在蒸炉旁。

待米糕新鲜出炉,

他便及时地在其表面

涂抹上一层香浓的花生油,

再均匀地撒上白芝麻。

刹那间,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孔祥育的孙子孔德喜,自幼便跟随爷爷学习米糕制作技艺。如今,他虽在外工作,但每逢闲暇或节假日,总会回到家乡,陪着爷爷一起制作“糍铜糕”。爷孙俩一人一辆三轮车,穿梭在永固圩镇的街头巷尾,米糕的香气吸引众多食客,不到两个小时便售完了。



在永固镇,

“糍铜糕”不仅是一种美食,

也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点缀,

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甜蜜慰藉。

许多人从小吃到大,

即便长大后远赴他乡务工,

每次回到家乡,总要带上几份“糍铜糕”,

只为了那一口萦绕心头、

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近年来,为了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孔祥育还创新推出卷粉状的米糕,口感更加轻盈,为大家提供了更多选择。“有的商家会计较价钱问题,但我不计较,我就希望大家都能吃到好吃的米糕,赚多少都不要紧。” 孔祥育的话语中满是质朴与深情,在他看来,做好每一块米糕,让这份家乡味道继续传承下去,就是最珍贵的事。


从孔祥育那间小小的制作屋里

飘出的米糕香气,

弥漫在永固镇的大街小巷,

那是岁月的味道,

是匠心的味道,

更是家乡的味道。


这份味道,

在祖孙俩的三轮车上流动,

在游子的行囊中珍藏,

成为了永固镇独一无二的记忆符号,

温暖着每一个归乡人的心房。


来源:怀集发布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白龙网 赣ICP备202200843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