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区创新以工代赈工作模式获省推介
2025-04-19 11:16:00

“以工代赈”政策不同于传统的直接救济,而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让更多农村群众通过就近务工获得报酬,实现“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我市“以工代赈”政策正通过一个个惠民工程,为低收入群众打开“就业门”、铺就“致富路”。近日,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刊发了东港区陈疃镇以工代赈工作经验做法,向全省进行推介。一是细致摸排务工需求。根据“先有群众需求、后有项目谋划”的原则,陈疃镇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劳动力摸排领导小组,对上蔡庄村及其周边村庄开展了细致的劳动力摸排工作。摸排发现,上蔡庄村及其周边村共有闲置劳动力385人,其中返乡农民工310人、脱贫人口4人,防返贫监测对象3人,一般户68人。二是就近谋划建设项目。陈疃镇上蔡庄山场总面积5000余亩,唯一的防火通道多年来受雨水冲刷严重,车辆无法通行,一旦发生火情,救援车辆不能及时上山救火,或导致火情扩大,损失翻倍。山场内沿路有农田和板栗、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木,因车辆通行困难,秋收时只能靠人力运输农作物,效率很低。基于此情况,东港区陈疃镇政府谋划了上蔡庄村防火通道硬化提升以工代赈项目,项目施工难度小,用工需求大,预计用工人数183人、发放劳务报酬147万余元。通过对国内典型案例的深入学习,陈疃镇政府创新采用“通过竞争性磋商依托施工企业+镇级议事协调机构+村委会+当地群众”的模式实施项目建设。具体来讲,以务工群众为主体,提高劳动技能,减少施工矛盾,同时监督工程质量;以有资质的施工企业为载体,保障工程质量,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以镇政府为枢纽,镇级议事协调机构全程参与,负责项目谋划、施工监督、项目验收审计等工作;村委会为桥梁,做好劳动力摸排、组织务工群众、监督工资发放、用工及工资公示等工作。四方协作,全力保障群众增收共同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保障工程顺利实施。陈疃镇成立了镇村两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度劳动力、监督工资发放等工作。二是约定工资发放标准,保障群众工资足额发放。在磋商方案中明确工资发放标准,从根源上保障群众工资及时发放。三是全程监督施工,保障工程质量。邀请群众和监理单位共同监督工程施工,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工程完工后邀请专业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保证工程按质按量完工。一是授之以渔,提升群众专业技能水平。项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务工群众进行系统性技能培训,培训人数不低于190人,实现“干完一项工程培训一批技工”的目标。借此契机,探索成立劳务中介公司,以管理方便、技能熟练为优势对外承接劳务派遣、劳务分包等业务。发生劳资纠纷时,公司通过申请仲裁、聘请律师等手段维护务工群众集体利益。二是设立公益岗,扶助特困群众。工程完工后设立公益性岗位2个,负责道路清洁、养护等工作。通过投票的方式选聘两名公益性岗位人员,每人每年工资6000元,以此拓宽特殊困难家庭收入来源。三是发展山场经济,创造就近务工岗位。道路硬化提升完成后,通过山场外包、邀请能人创业等方式对山场内经济林木进行产业化提升改造,壮大村集体经济,创造更多稳定的就近就业机会,进一步提升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日照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