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国政协委员蒋齐:从风沙中来,到群众中去

2025-04-21 15:37:00

△蒋齐(右二)在和团队工作人员一起研究沙生植物的生长情况。

蒋齐,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蒋齐很忙。
熟悉他的人说,他有3个办公室:单位的实验室、沙漠里的定位观测站、老乡家的炕头。
在早春的一个下午,记者终于在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实验室里与蒋齐“邂逅”,听他讲述这些年与风沙博弈的精彩故事。

40载躬耕大漠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首童谣,真实描绘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三北”地区被沙漠化侵蚀的场景。
1986年,蒋齐21岁。这个刚从西北林学院毕业的年轻人,被分配到宁夏农林科学院,还并不知道自己具体将要做什么工作。一到单位,他便被派往一个地方——吴忠市同心县河西灌区的农村试验基地。
去的路上,蒋齐看见沿途植被稀少荒芜,沙与土占据路途大半,状若科幻小说里的陌生星球表面。也就是在这样静默枯燥的生活中,蒋齐和同事跑遍了河西灌区的每一个角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针对扬黄灌区林业存在造林密度大、树种组成简单、结构和功能单一等问题,蒋齐和同事总结提出树种多样化、降低造林密度,发展以农田防护林为中心、庭院果树和经济林为经济增长点的点、片、带、网密切结合的林业生态系统,为扬黄灌区林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06年,已是蒋齐从事治沙事业的第20个年头,他的治沙事业也走向一个新高地——他和当地林业部门一起完成荒沙治理面积300多万亩,其中造林84万亩,完成天然草场建设近200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5万亩,改良后的草场单位产量比“七五”末增加了1.4倍。
在宁夏盐池县北六乡的防沙治沙造林绿化过程中,曾有村民跟蒋齐团队打赌:“我们造了多少年了,种不活。能成我头倒着走。”“那我们看看1年后怎么样。”
“你猜怎么样?1年后,果真就成了啊!”蒋齐觉得这事有趣。高兴的当然不是老乡“头倒着走”,而是他们用科技手段改造沙地,突破老乡们的看法极限,实现老乡们的愿望。
2006年以来,蒋齐牵头先后组建宁夏首批创新团队“荒漠化防治与沙旱生资源植物利用创新团队”、西北地区先进的“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甘草种质资源圃,建立了3个生态与草原演变长期定位监测场。“实现了在脆弱生态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干旱风沙区植被恢复、特色中药材保育、压砂地退化评价等方面创新,相关成果有力支撑了宁夏的治沙研究与实践,水平跻身全国前列。”宁夏当地一位业内专家说。
在蒋齐和团队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一项项研究成果也逐步得到应用和呈现:
在防沙治沙研究中,创新性地确定了固沙型灌木饲料林概念;建立了基于水分平衡的固沙型灌木饲料林——草合理配置模式,用量化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适宜的柠条造林密度能够逆转退化沙地,为沙区灌木林营建提供理论支撑,成果应用于宁夏中部20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
在沙生植物利用研究中,建立了质量可控、丰产的甘草人工种植水肥技术体系,制定了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为自治区将中药材纳入13个特色产业奠定了科学基础;
在干旱风沙区植被恢复方面,研究了植被恢复模式与水分承载力,水分补给与林冠截流量关系、土壤水分平衡及植被恢复模式、退化沙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成果,为宁夏中部干旱带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决策依据;
在压砂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创建的砂田生态系统安全、健康评价技术体系和砂田退化理论,揭示了砂田利用过程中的衰退机理,预测了可能发生的问题,结论为近年生产实践证实,理论数据及解决策略为当前压砂地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项项荣誉也接踵而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成果累计实现新增产值15亿元。蒋齐也拥有了更多社会身份: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副主委、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
列在宁夏治沙成就页上的文字,见证了蒋齐的青春岁月和奋斗成果。

从风沙中来

2018年,蒋齐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开启了他的又一段征程,生态建设和沙漠治理依然是他的重点关注对象。
2018年3月5日下午,北京会议中心会议楼,作为全国政协农业界委员,蒋齐第一个发言:“我搞了几十年荒漠化调研,这几年农业农村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只有继续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才能确保‘耕地退得下,农民稳得住,复垦不反弹’,才能保证青山永驻、绿水长流。”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民生改善……成为此后几年蒋齐建议和履职的方向,自2018年首次履职以来,他提交的27件提案均获积极回应。
翻开他的提案和部门的回应,累累硕果映入眼帘——
2019年提出的《加快三北防护林树种更新提案》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目前三北六期工程已将增加绿地数量和提升林木与森林质量作为建设重点任务;
同样是2019年,针对自治区产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蒋齐提交了《关于支持西北地区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保障体系建设的提案》,提出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用地保障制度、建立粪污处理利用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机制,得到各方关注;
2021年,蒋齐提交的《关于推进西北地区地膜污染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提案》得到农业农村部的重视和答复。为此,农业农村部联合相关部门在“西北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项目中部署了高强度地膜、不同作物地膜回收技术装备等污染综合治理相关研发任务,针对西北地区实际情况,积极解决地膜污染问题;
2023年,蒋齐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统筹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三北”工程区“双重”项目的提案》得到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重视。答复中提到,将按照建议加强“三北”工程与“双重”项目的协同推进,建立健全“三北”工程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出台“三北”工程管理办法,不断提升“三北”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2024年,蒋齐提交了6件提案,均得到了相关部门办复。其中,《关于加大“三北”地区荒漠化治理资金支持力度的提案》得到积极回应。当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了《生态保护修复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对“双重”“三北”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由定额补助调整为按项目实际成本管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中央投资支持比例分别为60%、70%、80%、80%,进一步提高了生态项目的补助标准。同时,财政部印发了《“三北”工程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三北”工程补助资金实施期限至2027年,明确对新治理沙化土地进行补助,自完成验收并落地上图的次年起,每年每亩安排200元,连续补助3年。
今年,蒋齐的关注点是科普科学治沙理念。
“治沙的目的是治理因沙漠化造成的土地退化、防止沙漠侵袭、改善人们的生存生产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蒋齐说,许多人把沙化土地治理和征服沙漠混为一谈,认为向沙漠进军、把沙漠变成绿洲等就是防沙治沙,这不仅会造成较大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浪费,而且是违背自然规律、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
“要认识到,沙漠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蒋齐说,治沙科学知识的科普宣传,对进一步促进全社会了解治沙知识、避免治沙认识混淆、凝聚科学治沙共识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为此,蒋齐呼吁,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宣传报道中夸大、误导现象,要加强科学治沙相关知识宣传。“在传统宣传方式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融媒体、科普传媒及读物、AI、个例解读等多种形式,解读并普及相关科学知识。”

到群众中去

这些年,除了关注与工作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蒋齐还十分关注乡村振兴和民生事业。
采访中,他讲了两件事。
第一件就是事关农村空心化问题。
“我曾去到宁夏彭阳县小岔乡,发现当地户籍人口5372人,实际只有1966人常住。”在调研中,他发现,很多农村人口数量下降、人口结构失衡,形成一支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留守队伍,不仅如此,农村房屋空置率普遍偏高。“在宁夏石嘴山市,房屋空置率超过70%的自然村就有57个。”
“农村空心化不仅事关谁来种地,更关乎乡村振兴大局。”为此,他提交了《关于加强西北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建议以县域为单位,根据本地区不同乡村的空心化程度、空心化原因、自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农民意愿等划分“空心村”类型,按照“搬迁边远村、合并微小村、发展中心村、打造民宿村、保护古村落”的要求,进行相应治理。
针对宅基地空心化问题,蒋齐提出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有效进行土地整合,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步伐,探索放活农村宅基地和农村房屋使用权,实现统筹规划与盘活利用,促进土地的资产转化。
另一件则是事关老年大学。
“在北方地区,老年大学、开放大学等各类涉老教育机构常常一座难求。”2022年全国两会上,如何将加快发展老年教育落到实处成为蒋齐重点关注的话题。
蒋齐认为,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原因,主要是老年教育机构的总量和增长速度与我国老龄基数严重不匹配。据统计,全国现有各类老年大学在校注册老年学员及远程教育注册学员1400余万人,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人,能够接收到老年教育资源的人数占比仅为5%,老年大学被戏称为“中国最难上的大学”。
“以宁夏为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97.41万人,而老年教育机构能直接招收的老年学生仅有4万多人。”蒋齐建议,将老年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整体规划,真正形成部门主管、社会参与、全民行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大财政投入,适时推进老年教育立法工作,从法律层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今年4月,蒋齐刚好年满60岁,但他的履职步履依旧匆忙。从提案建议到政策落地,他将每一件提案化作“撒向春天的希望之种”。“无论生态治理还是民生事业都是我重点关注的对象,只要还能走,我就会继续用脚步丈量这份责任。”
从风沙中来,到群众中去,蒋齐职责在身,温暖在心,步伐稳健。
记者手记:

俯身大漠的治沙人

和蒋齐聊天非常地松弛。

风吹日晒,蒋齐看起来与普通西北农民并无两样,说起话来也温和缓慢,一字一句覆盖过来,就像缓慢移动的沙。但他对于治沙事业的总结,对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又像沙生植物,有了滋养空间,就有破土而出的急切。正是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劲头,让他的提案连续多年件件有回应,推动相关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

从实验室到荒漠沙地,从田间地头到农户炕头,蒋齐的8年履职路始终与“绿色”紧密相连。近几十年来,宁夏与沙漠进行着艰苦卓绝的较量,正是蒋齐等一代代治沙人俯身大漠,倾情坚守,才把宁夏的“沙魔”牢牢固定。而那些从基层生产实践中千辛万苦得来的调研数据凝聚着他的心血,也成为他提案中最有力量的说明。

“他坚韧,像毛乌素的柠条,风沙越大,腰杆越硬;他执着,像西海固的甘草,干旱愈重,根系愈深。”九三学社第六届九三楷模的颁奖词中,把蒋齐比作柠条与甘草。这两样沙地里的植物,好像不仅是他,也是更多治沙人的意象。

人与沙的博弈从未止歇,宁夏治沙的故事也仍在继续。蒋齐的经历,正是我们国家缔造一个个治沙奇迹,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变奏的生动缩影。


记者:范文杰

文字编辑:张园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白龙网 赣ICP备2022008433号-2